顯示具有 話說陶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話說陶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27日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藝專畢業三十年之後,很有感的一句話: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一個人要有所做為,自身的品格見識,比專門的知識技能更為重要。器是指心胸心量,識是指深遠見識,文藝是指六藝一切的學術。花蓮縣秀林鄉立霧溪

2015年3月16日

文物收藏 古器物學 金絲鐵線

那天去參加 文物收藏協會的“高古瓷器講座” 剛好有人聊到“金絲鐵線”這個專有名詞 和咱們陶藝的製作有明顯的關係 立馬谷歌把查到的資料和大家分享!

金絲鐵線
金絲鐵線,又叫“鱔血”,是哥窯的一大特色,由於瓷胚和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瓷器釉面上便會出現一種自然開裂的現象,其紋片如網交織、如冰破裂。之後以墨汁為著色劑人工從裂紋中滲透進去,著色後顏色很深,就形成了金絲鐵線。

1金絲鐵線
南宋時,處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在浙江龍泉縣建窯製瓷,兄建造的窯為哥窯,弟建的
窯為龍泉窯。哥窯極負盛名,同汝、官、定、鈞並為宋五大名窯。哥窯列入宋代名窯,始於明宣德年間《宣德鼎彝譜》。其窯址迄今未被發現,其“身世”撲朔迷離,成為我國陶瓷史上的“歷史之謎”。哥窯屬官辦瓷窯,供宮廷用,主要為陳設禮器之類。

相傳哥哥章生一厚道勤奮,且燒製技術高超,深得其父章村根真傳,譽滿天下。弟章生二嫉而生妒意,為毀其聲名,趁哥不備在其釉缸中添加許多草木灰。燒好後開窯一看,哥驚呆了,瓷器釉面全部開裂,他欲哭無淚,只好拿到市場處理。沒想到這種帶有裂紋的青釉瓷器令人耳目一新,頗得文人雅士讚賞。其“金絲鐵線”獨樹一幟,妙趣橫生,為世人所推崇。

2胎釉
哥窯紋片,多數呈“金絲鐵線”,也有僅為單色“金絲”或“鐵線”者。紋片顏色有鱔血、淺黃、黑灰等,開片形狀各異,常見的有百極碎、魚子紋、蟹爪紋、網狀紋等金絲鐵線瓷器胎質有瓷胎、砂胎兩種,因其胎骨含鐵量較高,故燒成後呈現黑灰色、深灰色、淺灰色等。哥窯胎質堅密,足底多露胎。其施釉特點是里外披釉均勻光亮,釉層凝重,無光,失透,既不及汝窯瑩潤,亦不如官窯平靜。釉表均為失透的乳濁釉呈現酥油光澤,釉色常見的有奶白、米白、粉青、奶酪黃、灰綠等。釉面大都有紋片,開片呈“金絲鐵線”狀,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紋,縱橫交錯,自然變化,大紋片粗似鐵黑褐色,小紋片細淺呈黃色,恰如金絲,為瓷器之美化構成特殊效果。哥窯器物多數為“紫口鐵足”,但並非每件器皿都有,一般來說胎質黑灰、深灰色的呈鐵足,而多數淺灰色、白黃色器物或滿釉裹足者則既無“鐵足”亦無“紫口”。所以,我們在鑑定哥窯瓷器時要從造型、胎骨、釉色、紋飾等方面綜合判斷。

3著色
哥窯在燒成後常用人工方法把紋片著色。著色劑有墨汁、茶葉汁、沒食子酸等有色液體。大紋片由於粗而深,著色劑很容易滲透進去,著色後顏色很深,十分醒目,小紋片由於細而淺,著色劑不容易滲透進去,著色後顏色較淺。深色紋片與淺色紋片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網絡,裝飾效果很強。為了使大紋片與小紋片的色調反差更加明顯,也可以分二次著色,第一次剛出窯時用色調深一些的著色劑著色,過一段時間,待小紋片大部分出現後再用色調淺一些的著色劑著色。用這樣的方法著色,兩種紋片的色調反差比一次著色更加明顯。中國古代哥窯和仿哥釉的“金絲鐵線”主要採用以上兩種方法著色而成。

近代陶藝家為了製造新的紋片釉品種,還設計出別的著色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用含鐵的液體著色,然後在1000℃左右的溫度下燒一次,在高溫下,鐵著色劑在紋片中向四周擴散同時受到氧化,出窯後紋片處成暈散狀,別有風味,這種方法中國古代沒有用過。(文章轉貼自百度 圖片擷取自網路 )


海棠陶藝(官網) 陶藝教學 http://clay.arts.com.tw/teach.asp

2009年11月25日

景德鎮的前身為昌南鎮 ( 據傳China為昌南的音譯並無直接關係) 詳閱留言

景德鎮的前身為昌南鎮  ( 據傳China為昌南的音譯並無直接關係) 詳閱留言

景德鎮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 這裡在春秋時期屬楚國地界,與吳國的西部相接,故有吳頭楚尾之稱。 東晉時期陶淵明的先人陶侃擒江東寇於此地,故開始設鎮,叫新平鎮 ,是為景德鎮的前身。

唐武德四年(619年)設新平縣,鎮屬縣地。 因又處昌江和縣治之南,故又名昌南鎮 。 唐天寶元年(742年),新平縣改名浮梁縣,鎮屬浮梁縣。 浮梁在唐代以盛產茶葉而著名,每年上繳的茶稅佔全國總茶稅的八分之三,是我國南方最大的茶葉集散地之一,所以白居易在他著名的《琵琶行》中詠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進入宋代以後,昌南鎮的陶瓷業得到迅速發展。 北宋初年,昌南鎮生產的白瓷就為皇家所選用和收藏。 公元1004年,即北宋景德元年,昌南鎮因瓷業興旺,稅賦充足而受到朝廷的重視,真宗皇帝將其年號“景德”賜給昌南鎮作地名,景德鎮由此得名。 所以,到2004年是景德鎮得名一千週年的千年華誕。

景德鎮有實物可考的製瓷歷史始於唐末、五代,入宋以後,景德鎮即以其清秀挺拔的影青瓷異軍獨起,躋身於天下名窯的行列。 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都在景德鎮設立官窯,景德鎮瓷業於是獨領風騷數百年。

景德鎮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蔚為壯觀。 宋代以來,景德鎮瓷器遍行海外,走出了世人稱頌的海上瓷器之路,與那古老漫長的陸上絲綢之路遙相呼應,並垂青史。

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在這裡交匯:五代的樸實無華、宋代的溫潤清新、元代的充實茂美、明代的精工典雅、清代的雍容華貴、現代的絢麗多姿 ,如此清晰而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面對這些美崙美奐的瓷器,我們會在怦然心動中領略著景德鎮稱雄天下的演變,注視它們,就是注視我們民族祥和而高貴的氣質。

景德鎮因瓷而得名。 

千年不斷的窯火不僅鍛造了享譽世界的瓷都品牌 ,而且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陶瓷古蹟、精湛的製瓷技藝、獨特的瓷業習俗,使景德鎮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以陶瓷文化為主要特色的旅遊城市。 

對於景德鎮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國家文物局有如下評價:景德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瓷業之都,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景德鎮的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已經出土和仍然埋藏著的極其豐富的古代瓷器製品,更為難得的是,它仍然遺存著古代特大規模的、相當完整復雜的瓷業體系,這一龐大的瓷業體係是由原料產地、交通道路、水運碼頭、作坊窯場、商埠民居、城池衙役、技藝民俗等構成的,依託於自然山水,涉及了社會經濟和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堪稱人類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範。 

景德鎮保存至今的古代瓷業遺跡,以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豐厚的文化遺產,仍然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網路分享轉貼)

海棠陶藝(官網)教學課程 http://clay.arts.com.tw/teach.asp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

熱門文章